□吴润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代开始,实行了大约1300年。每个时代,最能考的人都来自不同省份。唐代:陕西人;宋代:福建人;明代:浙江人;清代:江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唐代看长安和洛阳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被唐朝继承并发扬光大。不像宋代以后有“科举名录”一样的档案簿,唐代没有科举及第的完整名单。
在目前已知的极不完整的数据中,唐代籍贯可知的科举及第者,是648人。
其中,关内道159人、河南道151人、河北道132人,进士人数位居前三。
看到没,唐代考科举最牛的地方,都是典型的北方中原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份。这几个地方,产生了接近全国70%的进士。
展开剩余90%你要是穿越过去,千万别傻盯着东南沿海或长江流域一带。记住那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唐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双首都制:西京长安和神都洛阳。这两个地方,正是最出科举人才的关内道和河南道的核心。
原因无他,举国科举的政策照顾和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那里。
长安所在的京兆府选送的举子,前十名被称为“等第”,坐等及第。如果哪一年礼部不给面子,多让其中几个落榜,京兆尹(首都市长)就要发飙,给礼部写文书抗议,让考官好好解释为什么要让首都的考生落榜,这到底是几个意思!
这种权力优势,是外地州府不可能有的。
洛阳则主要得益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武则天将洛阳当作实际首都,在洛阳、长安分别开考,录取进士,而洛阳的录取名额竟是长安的三倍。
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十余年,776年,洛阳的科举才被停掉。但已为洛阳乃至河南道的举子,提供了诸多便利。
唐代的科举公平性差强人意,基本是政治本位决定录取名额。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礼部侍郎崔郾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
一堆官员跑到崔郾家,向他推荐自己的门生。大名士吴武陵拿着《阿房宫赋》,向崔郾力荐杜牧:“此人不当状元,谁能当?”
崔郾面露难色,说今年的状元名额早被预定了,只能给杜牧安排个第五名。
福建人在宋代崛起
跟唐朝科举爱开后门、政策照顾明显等做法不同,宋朝科举一开始就讲究公平,考卷不仅要糊名,还要专人誊录,避免考官认字迹打分。
科举真正成为平民阶层上升的通道,始于宋朝。
宋太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堂弟吕蒙亨、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均,这三个人在同一届科举中,都考中了进士。
殿试时,宋太宗发现了他们的名字,直接拍板说:“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意思是,你们这些官二代,就别跟寒门子弟抢了。于是,这三个人的名次全让给了寒门子弟。
没背景,比有背景还重要。
统计显示,整个宋代,布衣出身的进士占了一半以上。
但是,宋朝科举有新的问题:南方人太能考了,导致北方人心理很不平衡,双方为此吵闹不休。最著名的一次,是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欧阳修,为科举录取方法是否公平,大吵了一架。
司马光说,北方有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几十年来竟然连一个考上进士的人都没有,可见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实则太不公平,应该按照人口比例,给各路分配名额,逐路录取。
欧阳修很不认同司马光的说法,他争论说,科举都是匿名考试,中榜后才知道籍贯,这么公平的制度去哪里找?北方进士少,只能说明北方人书没读好,说明不了其他问题。国家考试选进士,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把最好的人才选出来,而不要搞成地区间的分猪肉。
双方的理论,各有道理。但最终决定政策走向的,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
在同为江西人的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科举沿袭了全国统一录取的做法;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位,就开始试行“分省录取”。
即便如此,整个北宋期间,南方人仍将九成进士收入囊中,北方进士仅占10%左右。南宋时期,因为北方基本沦陷,95%以上的进士都来自南方地区。
从具体省份来看,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进士人数高居全国前三。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两宋共有进士28933名(有籍贯者),算下来,福建一省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位居第二的浙江,整整多了2000多名进士,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当时人不无夸张地说:“龙门一半在闽川。”福建人绝对是当时全国最能考的。
有人分析说,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比较靠南的省份受益于远离宋金边界,免受战争侵扰,经济与文化也更加稳定发展。浙江、江西和福建,因此崛起。
福建在十二、十三世纪,由于早熟稻的推广,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如朱熹那样的大学者的移入,一下子成为文化先进的省份。
明代始用“南北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家祖上没阔过?但北方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史实:唐代以后,在科举之路上,最阔的永远是南方省份。
风水轮流转,只是转到南方哪个省的问题。
在科举上,宋代的江西,排名仅次于福建和浙江,稳居前三。
明朝开国后的前100年,江西凭借这些文化积累迅速崛起,并超越闽浙两省,成为全国最能考的省份。
尤其是赣江中流的吉安府,在明初100年间,产生了426个进士,以及33个巍科人物(巍科人物,特指会试第一名和殿试前四名)。这两个数据,分别占全国同一时期的1/12和1/4。
在1400年和1404年连续两次科举殿试中,共有一甲进士6名,吉安人包办了5名。真的是全国科举看江西,江西科举看吉安。
整个明代的科举,可以分三段看:前面100年,最能考的是江西人;中间100多年,浙江人发力,比江西人还能考;最后四五十年,江苏逐渐取代浙江。
综合下来,明代全部24800多名进士中,产生进士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浙江3697人,江西3114人,江苏2977人。
有来自福建的朋友问了:两宋最能考的福建人,这时去哪儿了?
明代福建以2374名进士,排全国第四。总数是比前三名省份弱一些,但不是弱在考试能力,而是弱在人口总数。
明代福建的人口仅有170多万,比起动辄五六百人口的浙江、江西、江苏,显然吃了大亏。
所以,如果按人均进士数计算,福建人依然是全国最牛的。
这个省每万人平均拥有进士13.26人,是浙江的两倍,江西的2.85倍,堪称一骑绝尘,无人能敌。
对于整个帝国而言,老问题又来了:人才都出自东南,其他地方的人还有什么奔头?
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名开国皇帝是南方人,这逼迫他必须向北方士子释放更大的诚意,从而凝聚整个帝国。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会试放榜,考上的51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无一北方人。
北方士子群情激愤,高喊有黑幕,联名向朝廷状告主考官刘三吾,说刘三吾是南方人,所以偏心。
这件事惊动了皇帝。为了有效收买北方人心,朱元璋诛杀了新科状元,并亲自出题阅卷,增补了61个进士。这61人,全部是北方人。
此后,明朝的科举制度迎来重大改革。
大约从1425年起,明朝会试开始试行“南北卷”制度,针对南北方分别录取进士,比例为“南六北四”,即南方占60%,北方占40%。后来,又增加了中卷,把全国划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分别录取进士。比例为南卷55%、北卷35%、中卷10%。
这项改革影响深远,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分省录取制度,“南北卷”制度才最终被废除。
清代“按省取中”
明代历时两百多年未能破解的南北人才失衡问题,到清代总算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
1712年,已经做了50年皇帝的康熙,突然意识到“南北卷”制度虽然可以相对调和南北方的人才结构,但无法解决省份之间的人才比例问题。
他说,“我观察这些年来的进士录取名单,有的省进士很多,有的省进士很少,这不科学,以后干脆‘按省取中’好了。”
所谓“按省取中”,原型来自于北宋司马光的“逐路取士”,跟我们现在高考制度中的分省录取基本一致。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每个省的大小、人口多寡,分配每个省的举人名额。比如,浙江、江西都分到了94名,以后这两个省每届录取的举人就都是94人,再由这94人去参加国考(会试),按一定的比例录取进士。
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欠发达省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举个极端的例子,在实施分省录取制度前,甘肃连一个进士都没有,实施后,甘肃一共出了200多名进士。
但对科举大省则不是好事。分省录取最大限度地把考试竞争压缩到了省内,一个省中举名额只有那么多,考生都很强的话,竞争肯定就很激烈了。
不过,经过这轮制度调整,清代进士的南北分布,相比明代均衡多了。
在清代总计26800多名进士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及其中举人数,分别如下:江苏2933人,浙江2803人,河北2707人,山东2249人。
两个南方省,两个北方省,是不是比明代前四都是南方省看起来舒服一点?
因为进士名额基本都是按省分配,这个时候单凭一个省的进士数来判定这个省的人能不能考,已经不太准确。
更为准确的数据,要看巍科人物(即会试第一名和殿试前四名)的分布。
从理论上讲,殿试的名次是参考者完全自由竞争后分出高下的,这才能代表全国的水平。
清代产生巍科人物539人,排名前四的省份及其人数,分别如下:江苏169人,浙江125人,安徽41人,河北38人。
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士人数,还是巍科人物,江苏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考霸。
早在清初,翰林院里几个文人闲聊,大家谈起家乡的土特产,说来说去无非山珍海味、象牙犀角。轮到苏州人汪琬,他慢吞吞地说:“苏州特产状元。”举座瞠目结舌。
后来的历史证明,汪琬真没吹牛,清代114个状元中,有24个苏州人,占比超过1/5。
江苏和浙江,这两个最典型的江南省份,清代一共出了69个状元(江苏49个、浙江20个),占了全国的一半多。这对于全国,尤其是北方,形成了降维打击。
有时候连皇帝都看不下去,要出手干预,平衡一下。
1750年的殿试,内推第一名是江苏人赵翼,第二名是浙江人胡高望,第三名是陕西人王杰。乾隆一看,问左右:国朝至今,陕西出过状元吗?大臣们说,还没有。
乾隆说,从今天开始就有。
说完,把王杰从第三名调到第一名。在乾隆看来,江苏、浙江的状元已经够多了。
苏浙两省为什么能在最后一个科举朝代独占鳌头?
说起来,科举在清代已经进入了拼资本的阶段——拼经济资本、拼文化资本。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有能力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发布于:山东省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