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牡丹,咱们脑子里第一反应多半是“富贵”“气派”。
毕竟它是出了名的“花中之王”,开起来花盘跟斗似的大,颜色又艳,往那儿一站,就自带一种“我最亮眼”的劲儿。
可宋朝诗人王溥(这里音为pǔ)写的《咏牡丹》,却没顺着这个路子夸,反而直白地说牡丹“不成一事又空枝”,还带着点“堪笑”的意味——这么扎眼的牡丹,咋就成了诗人眼里“没本事”的代表?
其实这首短诗里藏的,根本不是骂牡丹,而是戳中了咱们好多人都容易犯的迷糊。
《咏牡丹》
北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枣花有多不起眼?春天路过枣树,要是不特意盯着枝桠看,可能都发现不了它开花,小得像颗碎米粒,连个像样的“花样子”都没有。
可它不声不响,最后能结出红彤彤的枣子,能吃,能填肚子,是实实在在能派上用场的东西;
桑叶呢,摸起来软乎乎的,不像牡丹花瓣那样厚实鲜亮,看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它是蚕的“口粮”,蚕吃了桑叶能吐丝,丝能织成布,布能做成衣服,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用处。
你发现没?枣花和桑叶,都没有牡丹的“排面”,没有那股子让人一眼就记住的华丽,可它们都有个核心本事——能“成事”。
不是摆样子给人看,而是能产出有价值的东西,能留下点实在的“成果”。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牡丹开得是大,花盘跟古代的斗一样,老远就能看见,花期里热热闹闹,人人都夸它好看。
可花期一过呢?花瓣落了,枝子上啥也没留下——没结出能吃的果子,没长出能派上用场的叶子,更别说像桑叶那样能喂蚕吐丝了。
图片
诗人说它“不成一事”,不是说牡丹长得丑,是说它除了开花好看,啥实际的用处都没有。
热闹一场,只留下空落落的枝子,啥实在的价值都没创造出来。
这一对比,诗人的心思就明了了:他不是跟牡丹过不去,是借牡丹说事儿。
生活里,咱们不也常遇到“牡丹式”的人和事吗?
有些东西,包装得花里胡哨,名头喊得震天响,看着特别“厉害”,可真要问它能解决啥问题、能带来啥实际好处,就没下文了;
有些人,穿着讲究,说话一套一套的,看着特别“体面”,可真要让他办点事,要么办不成,要么办得马马虎虎,没半点靠谱的样子。
反过来,那些像枣花、桑叶一样的人和事,往往不显眼、不张扬。他们就像枣花和桑叶,没那么多“花架子”,却能实实在在“成事”,能给身边的人、给事儿带来真正的好处。
真正靠谱的,是那些能把事落地、能创造价值的人。
王溥写《咏牡丹》,其实是在给咱们提个醒:别被表面的华丽迷了眼,也别总想着靠“装样子”吸引人。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更重要的是“能成事”,能留下点实在的东西,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好看的样子再多,也不如能做成一件实事来得实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