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阴沉地凝视着熊熊燃烧的皇宫火光,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捉摸的情绪。没有人能洞悉他此刻的内心所想,或许他默默期盼着,建文帝以及整个建文朝能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随之而来的是由他朱棣亲手开创的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新王朝的曙光。
在士兵们拼命扑灭大火的努力下,皇宫的火势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朱棣带领着随从进入了满目疮痍的皇宫,眼前是散落一地的残砖断瓦和被火焚毁的家具,无不透露出一场混乱和恐慌曾在此发生。尽管眼前景象惨烈,朱棣并未被这些细节分散注意力,他心中惦记的,只有他的侄儿——建文帝。不久后,一队士兵将一具被烈火焚烧得焦黑的尸体带到朱棣面前,经辨认确认这正是建文帝的皇后,马皇后。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朱棣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股恐惧的意识——建文帝必须死!情绪瞬间爆发,朱棣跪倒在地,悲痛欲绝地哭喊:“我的侄儿啊,我是来帮你的,为何你要做出如此傻事?”旁边的人听出他的哀伤,立刻张贴告示,向天下宣告建文帝已自焚身亡。南京城顿时陷入一片哀伤之中,建文朝的许多旧臣在京城陷落后,纷纷选择自杀以殉国。
展开剩余78%不久之后,朝中读书人种子方孝孺挺身而出,试图以“螳臂挡车”之势阻止朱棣的篡位。他恳求朱棣立建文帝的兄弟或儿子为帝,以保建文朝的延续。对此,朱棣怒斥道:“这是家务事,外人勿须插手!”随即残酷地诛杀方孝孺十族,彻底结束了这场令他颜面尽失的辩论。从此,天下无人敢反对朱棣,他顺利继位,成为大明新一任皇帝。
虽然朱棣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他的心中始终难以平静。建文帝并非真正死去,而是失踪了。只要建文帝尚在人世,迟早会威胁到他所拥有的一切。为此,朱棣决意找到并除掉侄儿,彻底根除隐患。
朱棣已经公开宣称建文帝自焚身亡,如果再大张旗鼓地寻找建文帝,无疑是自打耳光,同时也会扰乱天下安宁。于是,他选择秘密暗中探查。朱棣秘密召见户科都给事中胡濙,让他以民间低调身份暗访建文帝的踪迹。胡濙是江苏常州人,行事谨慎且不露锋芒,非朝中要员,也非朱棣心腹,因此最适合这项隐秘任务。
朱棣命令胡濙以寻找传说中的仙人张三丰为名,行遍大明的两京十三省,走访各地名山古刹,借此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关于建文帝的去向,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野史记载,1402年7月13日,朱棣兵临金川门,攻破皇宫。混乱中,建文帝下令放火焚烧皇宫,试图以自焚保全皇帝的最后体面。建文帝的皇后马皇后奋不顾身,冲进大火中殉国。建文帝本人也试图走向火海自尽,却被随侍的一名太监紧紧拉住。太监告诉他,朱元璋临终前,曾给朱允炆留下一个红箱子,遇到大难时可开启,助其脱险。
众人在奉天殿找到了这只红箱。太监砸开锁后,朱允炆发现箱内装着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等出家用具,并附有朱元璋的亲笔指示和逃亡路线。朱允炆照此计划,顺利逃出皇宫,隐匿深山,剃度为僧。
民间传说称,建文帝逃至福建一处偏远山林,剃度为僧。朱棣即位后,派胡濙和锦衣卫在民间暗中搜寻建文帝。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在侍从保护下出海,远赴东南亚诸国。
朱棣召见胡濙时,江苏太仓刘家港已有数百艘战舰,三万兵力整装待发,等待皇帝下令。
朱棣下令,让太监郑和率领舰队出使西洋,显示大明国力,彰显中华富强。表面上是外交访问,实则以“扬威异域”之名,暗中派遣郑和带舰队寻觅建文帝踪迹。
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次远航西洋,访问南亚占城、爪哇等地,远达东非、红海诸地,极大促进了大明与西洋国家的交往,迎来万国来朝的盛世。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大航海时代百余年,然而因目的不同,大明未曾开展大规模海外贸易,也未发展成类似荷兰、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尽管郑和七次下西洋未能找到建文帝,胡濙却带来了重要线索。受朱棣重托,他持续走访民间十四年,历经风霜,已由健壮中年变为饱经沧桑的老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在远征途中早早就寝。忽有侍者通报有人求见,打断他的美梦,朱棣略显不悦,命对方明日再来。侍者念出来人姓名时,朱棣猛地坐起,神色复杂,满是焦虑、期待与兴奋,吩咐速将胡濙带入行宫。两人已有十余年未见,胡濙此番深夜来访,必定带来关于建文帝的重要消息。密谈直到凌晨三点才散。
史书未载两人当夜细谈何事,但可肯定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或许建文帝已去世,亦或胡濙转达了建文帝托付给朱棣的话语,称其已遁入空门,不再问世事,不愿再为权势所累,以免给朱棣和大明百姓带来祸患。
此后,朱棣如释重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庞大的郑和舰队亦被召回,永乐时期再未有大规模海上远征。
发布于:天津市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