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我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和一些润色,字数变化不大:
---
上一集我们介绍了高欢麾下“四大天王”以及“十三太保”中的前六位将领,接下来继续讲述其余几位。
第七位是被称为“两度击败南朝战神陈庆之的英雄”——尧雄。尧雄原本是北魏朝廷的一名官员,自幼英勇刚毅,擅长骑射,且重义轻财,性格豪爽直率,早年就颇有名气。一次奉命前往并州出差时,被当时的大军阀尔朱荣看中,便留在了他的麾下,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将领。尔朱荣死后,尧雄转而效忠尔朱兆。后来高欢起兵反叛尔朱家族,尔朱兆在广阿一战败给高欢,尧雄对高欢的风范颇为敬佩,遂率军归降。高欢将他分配到号称“陆上猛虎”的高敖曹麾下,担任副将,随高敖曹南下,一举击溃割据荆州的贺拔胜、独孤信、杨忠等势力,像秋风扫落叶般将他们彻底驱逐到南梁。
尧雄与侯景联手,多次击退西魏对东魏的侵袭,令无数西魏将领败退于他手。高欢在沙苑之战遭遇惨败后,东魏境内多州郡相继投降西魏,形势极为危急,高欢遂命尧雄率军收复失地。尧雄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痛击西魏名将怡峰、韦孝宽,继而于一日之内连下项城(今河南周口项城)和南顿(今河南周口商水)两城,生擒守将,一人力挽狂澜,遏制了西魏的东进之势。
展开剩余86%尧雄的巅峰表现则是在与南梁的战斗中。公元535年,南梁名将陈庆之率军南侵,尧雄在平乡(今河南项城西北)设伏,轻松击溃陈庆之前锋部队,生擒南梁重要将领李洪芝、王当伯。陈庆之得知前锋覆灭大惊,亲自率军迎战。尧雄身先士卒,英勇无畏,虽身负数创,却愈战愈勇,最终令陈庆之狼狈撤退,弃辎重而逃。次年陈庆之再度南下攻打南荆州(今湖北襄阳枣阳),高欢派尧雄增援。尧雄判断陈庆之善于用兵,直赴南荆州恐落入埋伏,遂建议进攻白苟堆(今河南驻马店正阳)这一战略要地。果然,陈庆之不得不放弃南荆州,赶赴白苟堆救援。尧雄早已攻破城池,俘获守军,陈庆之再次败退。此后尧雄又成功击退南梁魏王元庆和的入侵,稳固了东魏西南边陲。
尧雄虽为武将,但性格忠厚,为政诚信宽仁,深得士兵与百姓爱戴。镇守边疆十载,战功卓著,遗憾的是他年仅四十四岁便英年早逝,河南百姓至今仍怀念这位英雄。
第八位是被侯景讥讽为“啖猪肠小儿”的韩轨。尽管外界对他的评价颇具讽刺,实际上韩轨是一名颇有才能的将领。他有一位妹妹韩智晖,是高欢的青梅竹马,但因高欢家境贫寒,韩家曾拒绝了他的提亲,后来将妹妹嫁给他人。待高欢官运亨通,恰逢韩智晖丧夫,高欢开着豪车、献上鲜花钻戒,重新娶回了她。韩轨虽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但他并非凭此攀附上位,素有志向,品行端正,性情沉稳,喜怒不形于色。
高欢在尔朱集团任职期间,韩轨就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高欢起兵信都时,韩轨积极支持,在广阿、韩陵两战中均有出色表现。高欢北上讨伐尔朱兆时,韩轨随窦泰奇袭秀荣川,迫使尔朱兆绝望自缢。高欢见他处事稳重,任命其为泰州刺史(今山西运城永济),守护东、西魏兵家必争之地蒲坂。韩轨不仅军事有方,在民政方面也颇有作为,开垦荒地、修筑水利,抚慰百姓,使泰州治理井井有条。
后来高欢准备召回韩轨,泰州百姓极力挽留,甚至组织联名上书,拒绝接受朝廷赐予的绢帛作为代价。高欢感叹:“我一生所见,未曾见过如此得民心的地方官!”遂允许韩轨继续留任。韩轨一生立功无数,谦逊有礼,从未倚仗亲戚身份作威作福,晚年官至北齐大司马,后随高洋北伐柔然时因病去世。
第九位是号称“神箭无双”的贺拔仁。贺拔仁自早期便追随高欢,是其麾下箭术最为精湛的将领。沙苑之战东魏大败,军队溃散至蒲津浮桥。西魏将王罴派出一名身披重甲、手持巨棍的力士驻守桥头,东魏军士兵攻上桥头纷纷被击杀或摔入河中,箭矢射不穿重甲,桥头固若金汤,形势极为危急。危急关头,贺拔仁策马而至,一箭正中力士眼睛,将其射杀,令东魏军得以顺利过桥。
贺拔仁勇猛无比,北齐建立后官拜右丞相、安定王,参与“云龙门之变”推翻高殷、拥立高演,功劳卓著。高演即位后封其为太师,位极人臣,死后谥号“武”,武将中的至高荣誉。
第十位是以“奇谋闻名但未得大功”著称的斛律羌举。斛律羌举最初效力尔朱荣,尔朱荣死后转投尔朱兆。韩陵一役尔朱兆败给高欢后,他便归降高欢。公元537年,高欢征讨关中,西魏主力由宇文泰统帅,两军在沙苑决战。兵力虽少,宇文泰锐意决战。斛律羌举进言称:“宇文泰兵少粮尽,犹如疯犬,极欲决战;此地泥泞,不利骑兵冲锋。建议我们主力据守,另派精锐奇袭咸阳。咸阳乃西魏根本,现空无守备,攻破后宇文泰必败。”此策契合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堪称完美。然而高欢骄傲自负,未采纳此计,最终在沙苑惨败。
若高欢听从斛律羌举,或许中国历史将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第十一位是被誉为“张飞再世,喝断河桥”的万俟受若干。万俟受若干为匈奴部落首领万俟普拨之子。万俟普拨与高欢是忘年交,原在河西游牧,宇文泰割据关中后,万俟普拨带领族人千里投奔高欢。高欢礼待万俟普拨,亲自扶马上马。万俟受若干感念此恩,跪拜誓死效忠。
河桥之战中,西魏军攻势猛烈,东魏军溃不成军,唯有万俟受若干部坚守河桥,绝不后退。他怒吼道:“万俟受若干在此,不怕死的过来一战!”吼声震天,黄河水也似倒流,吓退西魏军,为东魏军转败为胜奠定基础。高欢闻讯大赞,特于此筑城,名“回洛”,以纪功绩。
此事被后世文学家罗贯中借鉴,成为《三国演义》中张飞喝断当阳桥的灵感来源。
第十二位是具备卓越战略眼光的潘乐。潘乐与高欢曾同为河北叛军葛荣麾下,但潘乐不满葛荣只会烧杀抢掠,无政治抱负。高欢投奔尔朱荣后,劝说潘乐投降,潘乐终于临阵倒戈,助高欢剿灭葛荣。信都起兵时,潘乐全力支持,在广阿、韩陵之战中屡立战功。
潘乐主张保留东雍州(今山西运城新绛),指出其东连太行山,西控黄河,北靠塞外,南通龙门,战略要地不容放弃。高欢认可其意见。邙山之战后,高欢犹豫是否追击西魏,遂民主投票,绝大多数将领支持撤退,只有潘乐与刘丰坚持追击。高欢感激两人,但终未采纳建议。事后多次懊悔,认为此举助长西魏势力。
临终时,高欢评价潘乐:“潘乐是有德之人,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你们兄弟应当得到他的帮助。”潘乐随后辅佐高澄、高洋,屡建奇功,名副其实。
第十三位是以“才略出众但时运不济”著称的刘丰。刘丰是高欢好友灵州刺史曹泥的女婿,精通兵法,颇具韬略,名声远扬。宇文泰攻关中,欲剿高欢势力,全力进攻灵州。刘丰协助曹泥顽强防守,虽被许诺高官,却严辞拒绝。宇文泰未能攻克,撤军。刘丰见孤城难守,携数万百姓投奔高欢。
邙山之战中,刘丰功勋卓著,战后高欢多次握手致谢,奖赏丰厚。公元549年,西魏名将王思政占领颍川,高澄命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率军夺回。王思政善守玉璧城,攻城难下。刘丰提议筑坝截断洧水,使水倒灌入颍川城,令城池陷入泽国,攻破指日可待。战斗中,风起云涌,刘丰战船被风吹向城头,遭西魏箭雨射击。慕容绍宗阵亡,刘丰弃船游泳回营,不幸被敌军长钩钩住,壮烈牺牲。刘丰威望极高,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以上便是高欢麾下“四大天王”与“十三太保”的简要介绍。当然,高欢手下还有许多名将,尤其其死后,东魏与北齐涌现出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等天才将领。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的《赤勒悲歌》和《关陇长风》,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命运变迁有细腻描写,将带您深入那段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历史长卷。
---
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帮您把改写的文字拆成多段,或做更详细的注释。您觉得怎么样?
发布于:天津市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