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一百多块给孩子点的餐,用的勺子会不会和喂狗的公筷走一套消毒流程?”
九月的杭州,一位父亲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他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就在旁边,而邻桌,一条宠物狗正津津有味地舔着西贝门店提供的公筷。店员那句轻飘飘的“我们不禁止宠物入内”,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那个叫“家有宝贝,就来西贝”的美好气泡。
这个气泡曾是无数中国家长的首选。它意味着安全、干净、为孩子着想,也意味着比别家贵出一截的价格。人们心甘情愿为这份“放心”买单,相信那句宣传语背后,是对孩子健康的郑重承诺。
可信任这东西,有时候比纸还薄。就在这位父亲报警五天后,西贝承诺的48小时内回电,依旧杳无音信。反倒是网络上,一段后厨员工用炒菜漏勺清理下水道油污,随后直接放回厨具架的视频,开始疯传。紧接着,厨师长戴着玉手镯颠勺,资格证过期三年的细节也被扒出。对比海底捞用分红激励师徒把控卫生,喜茶靠数字化系统实时警报,西贝每月一次的“人工巡检”显得像个笑话。
信任的崩塌,往往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早在九月初,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贵得离谱还难吃”的吐槽,就已经在这条线上划开了第一道口子。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极其强硬,扬言要起诉,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开了一场直播,结果成了大型翻车现场。镜头里,厨师不戴口罩,桶装油没有品牌标识,更致命的是,官方自己放出的流程图里,工作人员赫然将一包红色酱料包剪开,倒进碗里,再用微波炉加热三十秒。所谓的“现熬酱汁”,原来就是这么个现熬法。
这下,家长们彻底怒了。人们愤怒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的感觉。自己花着三倍的价钱,带孩子出来吃一口热乎的,图的就是那份“锅气”和新鲜,结果发现,西贝比自己还懒,直接用微波炉解决了。那些保质期长达九个月的羊肉冻品,保质期两年的真空包装蔬菜,还有专为三到六岁儿童设计的、加热两分钟就能吃的宝宝餐,和超市里的速冻食品有什么区别?
“因为自己不想做饭,才花高价带孩子来西贝,没想到西贝比我更不想做饭。”一个母亲的调侃,辛酸又真实。
更让人寒心的是西贝后续一系列堪称“自杀式”的公关操作。第一封道歉信里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非但没有歉意,反而充满了委屈和傲慢,仿佛消费者的质疑都是无理取闹。面对预制菜的核心问题,他们始终回避“为何不提前告知”,反而玩起了文字游戏,说什么“预加工不等于预制菜”。
贾国龙本人更是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骂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彻底将产品质量争议拉低到人身攻击的层面。这股火还没熄,旗下公众号又发了一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煽情文章,试图消费儿童的眼泪来挽回声誉,结果被骂到删除。网友顺藤摸瓜,又翻出该号曾发过《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视频,里面的人物年龄经不起推敲,甚至牵扯出雇佣童工的嫌疑。
上海浦深律师事务所的郭乘希律师一句话点破了真相:“多给大爷一碗汤能证明羊汤是现熬的吗?孩子想吃西贝,能证明西兰花不是冷冻隔夜菜吗?这些故事和食材真相没有任何关联。”这位律师,已经以“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由,对西贝提起了诉讼。
风波的最后,贾国龙清空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只留下一条2024年的专访视频。视频里,“年营收达62亿”的声音还在播放,而评论区最新的留言写着:“营收再高,也填不满信任的窟窿。”
是啊,家长们愿意为“亲子友好”付出溢价,买的是一份安心,而不是一个漂亮的谎言。当公筷可以喂狗,现熬变成料理包,所有的品牌故事都显得无比苍白。九月底的西贝门店里,儿童就餐区空空荡荡,只有“现做现卖”的招牌,还在尴尬地立着。
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