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年仅28岁的青年李先生(化名),多年来饱受活动后气短、胸闷的困扰,甚至面临猝死风险,却因心脏血管结构特殊,一度陷入“无术可做”的困境。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场跨越地域的专家协作,一项名为“经导管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HASE术)”的西南首例创新手术,为他精准“拆除”了心脏内的梗阻,带来了重生希望。
\n
李先生自2018年起便出现劳力性气短与胸闷,心脏检查提示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因心脏肌肉异常增厚,导致血液流出通道受阻的疾病。他曾计划接受传统微创手术,却因心脏血管构造异常无法进行,多年来只能依赖药物控制,症状反复,病情持续加重。今年7月复查时,其心脏流出道压差已高达102mmHg,远超安全范围,不仅症状加剧,更存在严重的猝死风险。
\n面对这一棘手难题,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殷跃辉教授、凌智瑜教授迅速牵头组建包括刘增长教授、肖培林副教授及张波主治医师等在内的专项诊疗团队,并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孙雅逊教授团队强强联合。经多轮深入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最新临床试验阶段的PHASE技术可为李先生提供新的治疗路径。
\n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团队选择从李先生锁骨下静脉建立微小通道,在X光与心腔内超声的双导航下,将一根特制的消融导管精准送至心脏室间隔最肥厚的部位。技术的关键在于,导管前端能像拧螺丝一样,轻柔旋入肥厚心肌的内部,实现从心脏内侧对深部梗阻组织的精准深部植入。随后,通过释放射频能量,使造成梗阻的异常心肌细胞凝固、坏死、吸收,从而从根本上解除通道阻塞。
\n
随着消融的进行,李先生心脏流出道的压力差显著下降,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由于创伤极小,李先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气短、胸闷症状明显改善。术后三个月复查显示,其静息状态下的流出道压差已从术前的67mmHg降至19mmHg,运动耐力大幅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nPHASE术的成功开展,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该技术通过心内膜侧精准深部消融,能有效避免损伤心脏传导系统,降低永久起搏器植入风险,为不耐受传统手术的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李先生提供了更安全、微创且恢复迅速的新选择。
\n此次西南首例PHASE术的顺利完成,不仅标志着该前沿技术临床试验在重医附二院正式启动,也代表该院在肥厚型心肌病的精准介入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更多复杂心脏病李先生开辟了新的希望之路。(资讯)
\n(文/向秋月、张波)
最新股票配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